阅读历史 |

第九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(1 / 2)

加入书签

欧冶绕过高温的炼铁炉。走到后方的剑架上。取下一把刀。唐元一看。说道:“师父。这是徒儿所制的乾坤刀。”欧冶点头笑道:“嗯。为师知道。此刀神奇的紧。刀枪合一。进可攻。退可守。便于携带。只是这把刀。已经不再是你的那把乾坤刀。你打开一看便知。”

唐元疑惑的看了两眼。确实一摸一样。便抽刀出鞘。顿时大吃一惊。这把乾坤刀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强行磨弯刀尖。已达到能够刺的效果的刀了。而是一把造型古朴的朴刀模样。却又大有区别。刀尖出锋利无比。而刀背略为厚。整个刀刃自然弯曲。柔韧不易断。而且更易刺杀。不容易卡在敌人的肌肉里。刃薄背厚。劈人的效果也更加明显。而且劈砍进肌肉由于背部较厚。带有撕裂的效果。能够加大伤害。不像平滑的刀一样。劈砍进去。卡在肌肉中。会腹背受敌。

唐元研究刀多时。自然知道此刀的妙处。便说道:“师父教徒儿如何改进此刀。”欧冶子点点头笑道:“你是我唯一的徒儿。此刀的铸造方法。需要调配一种特殊的材料。这种材料只能你自己调配。至于别的方法。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。”唐元猛地点点头。欧冶子便说道:“此法乃是覆土烧刃之法。所谓“覆土烧刃”。就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太过坚硬的位置。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。当红热的刀身进入水中后。**的部分迅速冷却。而有泥土覆盖的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显。导致硬度与**部位不同。从而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。”唐元点点头。这些方法他也曾听说过。只是这种特质的粘土并不所有人都能调配的一旦调配不当。轻则泥土掉落。重则钢材脱碳。但是如果钢材足够好足够硬度。那调配的人也是高人。那便能造出传说中的软剑。可缠于腰间。必要时才会拿出來伤敌。

覆土部份的刀身因覆土的隔离。就如同未投入水中一样。一把直的刀身。经过局部淬火后。刃口硬度。体积都增加了。自然就往刀背的方向弯曲。中国的传统长剑都不是纯钢。而是百炼钢的夹钢。烧红了整支下水就可以。全钢要覆土。淬火前当然要做出剑形而且要初磨。

而日本武士刀的锻造。所用的地肌烧刃之法。将条形钢料加热至赤灼而进行锤锻。反复折叠打延。少则七八次多则二三十次。每一次均锤打数十百锤。锻炼之目的在于析出原料中之杂物。使其成为质地匀称之钢。实际上是仿造的中国古代百炼钢的方法。而”烧刃“。指得其实是二部分。一是烧地。二才是烧刃。由于敷土方式的不同。以及温度的不同。造成的金相组织的变化。造成一般我们看见的“地青刃白”。这属于物理金相变化。便是山寨的中国古代的覆土烧刃。现在竟然大言不惭的说是自己研制出的制造方法。说白了。不过是个山寨之王而已。更有一批亲日党。硬将华夏千百年來祖先的智慧跑诸脑后。去崇拜那世界上最大的盗版商。

欧冶见唐元魂不守舍。便咳嗽一声说道:“这锻造刀剑。其基础在于钢材。钢材越好。自然越好。以百锻之法。虽然可以达到足够的要求。却不能批量生产。给士兵都装备上最好的刀枪。须知。这器锐一分。这胜就增一分。这甲厚一分。命就长一分。”唐元点点头。表示聆听师父的教诲。欧老人所说的也确实的冷兵器战争的现状。比的是人数。比的是刀枪。

唐元沉思了片刻。问道:“师父。若是将灌钢之法炼出的钢材。可否再加以百炼。”欧冶笑道:“你是想给你的兄弟们都打造一件神兵利器吧。”唐元笑了笑点点头。欧冶说道:“若是只打造几把。断然是沒有问題的。若是想造就一支部队。只怕以你六义长街的钱财。恐怕不够。”欧老爷子说话直白。不喜欢拐弯抹角。然后接着说道:“这锻铁之法。你方才也见到了。此法切切不可外传。”唐元点点头说道:“徒儿多谢师父。”唐元很显然并未完全弄懂。当时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用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。钢铁不能熔化。铁和渣不易分离。碳分不能迅速渗入。我国发明的灌钢法。是将生铁和熟铁一起加热。让先熔化的生铁溶液灌入疏松的熟铁的空隙中。使熟铁增加碳分变成钢材。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題。南朝齐、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。北朝魏、齐间的泰母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“宿铁刀”。可见灌钢法的发明当在南北朝之前。很可能是在西晋时期。

灌钢法的出现。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。为隋唐以后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。后來。灌钢法又不断发展。宋代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。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來。进行烧炼。效果更好。明代又有了改进。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。使生铁液可以更均匀地渗入熟铁之中。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炉口。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。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。也就是欧冶子所用的方法。由此可见。发明这种炼钢方法的便是欧冶子的后人。欧冶的先人。

欧冶也不管唐元是否听懂了。只顾着熄灭了炉火。将唐元引上了自己所住的屋子。打开了铁门。再打开木门。铁门刚好被木门掩盖在内。巧夺天工。

欧冶看了看唐元。叹道:“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